文丨罗曾
“一杯好啤酒中,1/3是泡沫,2/3是真的啤酒,即便要为泡沫占据的空间支付整杯酒的钱,人们也愿意接受这1/3的泡沫溢价,因为整体而言,这杯啤酒有很高的价值。”谈及具身智能赛道估值是否过热,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期间如此表示。
在周志峰看来,真正的大科技浪潮必然伴随泡沫,关键在于辨别“啤酒”与“肥皂泡”。放眼整个AI领域,他以OpenAI为例,尽管估值达3000亿美元,仍有资本认为其具备10倍到20倍以上的价值增长空间。
启明创投执行董事胡奇补充指出,诸如“AI for Science”和“AI安全”等领域,尽管当前市场声量不大,但他对其长期前景持乐观态度;相比之下,2023年涌现的大量套壳AI平台,以及试图打造超级平台的情感陪伴类应用,经过两年的发展,仍未跑出持续性的大规模的收入,其早期预期面临现实考验。
火热赛道:具身智能狂热背后的双瓶颈,速度与数据或成落地拦路虎
作为亚洲最活跃的AI投资机构之一,启明创投自2013年起深耕AI领域,累计投资超100个项目,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洞察、投资策略及被投企业的创新实践,为行业研判提供了重要参照。
就具身智能赛道来看,资本热情持续高涨——中国融资额超10亿元的具身智能公司已达6家,融资过亿元的企业约10家。
但周志峰指出,该领域面临两大商业化瓶颈:其一是节拍问题,机器人执行速度需匹配人类效率。以端杯子为例,人类1秒完成的拿取动作,机器人要实现同等速度,就需要极高扭矩的关节电机,这在工程上的难度会大幅提升,也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;其二为数据不足问题,对比大语言模型(拥有数万亿的Token做预训练)、图像及视频(具备几十亿甚至百亿级标注数据),机器人的高质量公开训练数据仅百万级,而其动作表征物理空间的连续性,复杂度远超图文视频等。
因此,商业化路径将分阶段推进。
7月28日,启明创投在2025WAIC期间发布的《AI十大展望》中预测,具身智能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、搬运、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,积累大量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带触觉的操作数据,构建“模型-本体-场景数据”的闭环飞轮。这一飞轮将驱动模型能力迭代,最终推动通用机器人迈向大规模落地。
而谈及家庭场景,周志峰表示,因成本结构、安全风险及“恐怖谷效应”,5-8年内难落地。
技术演进:基础模型“8强”定局,视频模型与Agent驱动应用革命
基础模型作为AI底座,当前格局已进入决赛圈。周志峰以足球赛事作喻:“基础大模型已从‘百模大战’全球预选赛进入‘10强决赛圈阶段’,在涌现新玩家的可能性不大。”
不过技术迭代并未停滞。启明创投预测,未来12-24个月,2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将成为顶级AI模型的标配,围绕更大上下文窗口展开的更精细、更智能的上下文工程,会成为推动AI模型及应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。
这期间,通用视频模型也有望出现。该模型可处理视频模态下的生成、推理与任务理解,促进视频内容生成与交互的革新。胡奇补充指出,被投企业生数科技在多模态架构上的创新已展现出领先性,其相关技术U-ViT网络架构比OpenAI的视频模型Sora的基础架构——DiT架构,早3个月提出。
而针对市场热炒的Agent概念,周志峰警示应避免重蹈“.com泡沫”覆辙。他强调,Agent是技术框架而非独立赛道。未来所有AI产品都将采用这一框架,但不会形成独立的“Agent行业”。
胡奇进一步阐明其商业属性:“大模型是技术名词,而Agent是融合技术、产品、场景与商业的综合体。”
展望Agent,启明创投认为,未来12-24个月,Agent将从“工具辅助”升级为“任务承接”,首批具备协同作业、主动反馈、承担OKR等能力的“AI员工”将进入企业核心流程,推动从成本工具向价值创造转变。期间,多模态Agent将不断走向实用化,能够融合视觉、语音、传感器等多源输入,进行复杂推理、工具调用与任务执行,在医疗、金融、法律等行业率先实现突破。
胡奇强调落地关键:“底层模型智力增强、工具接口体系标准化、成本极速下降,三者缺一不可。”
终端应用:2025AI爆发图谱,超级平台与垂直赛道的双轨机遇
当前AI产业已迈入“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”的关键节点。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判断,2025年是AI应用全面落地的大年。
谈及判断逻辑,周志峰表示:“模型能力已从‘可用’进入‘好用’阶段,同时,模型推理成本正以每年5-10倍的速度下降,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至少5年。例如,谷歌最新模型将DeepSeek的推理成本压缩一半,而后续模型有望继续大幅度降低推理成本。
成本门槛的突破,为超级应用(需承载千万乃至上亿用户)扫除了最大障碍,而技术、性能的成熟度也已支持亿级用户应用的诞生。
在此背景下,市场期待“超级AI应用”的出现,不过,周志峰坦言尚无笃定答案,但他分享了最可能爆发的方向:生成式内容平台。
“生成式AI天然与内容相关,它将打破传统互联网的‘创作者-平台-消费者’的范式”,在周志峰及其团队看来,这种颠覆性最可能催生超级应用。他进一步解释,此前的互联网模式依赖平台连接,而AI生成内容可能重构这一链条,孕育出“下一代字节跳动或腾讯”。
目前,启明创投已布局相关企业,但具体标的仍待观察。
在通用应用之外,启明创投也看好垂直赛道“窄而深”突围的机会。启明创投在展望中提到,越来越多初创公司将凭借行业认知深耕细分领域、快速实现产品与市场匹配,以“Go Narrow and Deep”的策略与大厂形成差异化竞争。与此同时,AI BPO(业务外包)模式将在未来12-24个月实现商业化突破,从“交付工具”走向“交付结果”,并通过“按结果付费”的方式,在金融、客服、营销、电商等流程标准化行业快速扩张。
而对于硬件领域,尤其智能眼镜赛道,即便“百镜大战”打的火热,但周志峰认为,要持审慎态度。
“上游零组件未成熟,且承载软件和应用的平台被手机厂商掌握。”但他预言,AI将催生新终端:正如手机从PC转移出一部分用户的需求一样,AI时代新形态的硬件也会从手机转移出一部分用户需求,只是硬件形态尚未明确。
结语:
面对AI行业的估值热潮,市场需保持战略定力。
周志峰向中华网财经分享了核心方法论:投资需判断技术是否达到产业化临界点。过早投入实验室阶段的技术,或过晚追逐红海市场,均难成功。”
而在创业者选择上,据其透露,启明创投锁定三类群体:一类是能主导底层创新的技术大神,另一类是深耕垂直场景的产业大佬,此外便是小天才人群,例如95后、00后群体对AI工具的原生理解可能催生颠覆性产品。
本次WAIC论坛发布的十大展望中,启明创投将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锚定在工业场景,将Agent的演进定义为“从工具到员工”......这些预判的底层逻辑配资网首页,正是上述提到的“啤酒泡沫”理论——接受技术浪潮必然伴随估值溢价,但以严密方法论剔除虚妄的“肥皂泡”。当行业热议超级应用时,投资人更需清醒:技术突破只是序章,商业闭环才是终局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